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可以直接回答为何我国四十年来城镇化速度如此之快, 以及城市商品房价格为何这么高等现实经济问题。
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中国政府在经济中起到的作用, 看清了这个主轴, 我们才能理解这波澜壮阔的四十年发生了什么。
政府的基本运行
对政府运行的一个关键认识在于信息与权力的关系。
能以更低代价获取信息的一方, 具有决策优势, 很多事务即便上级想要干预, 也仍然需要依赖下属提供信息。
我应该以此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课的论文。
讨论官吏分开与当前干部选拔制度的利弊。
土地财政
分税制改革
改革开放中小岗村分田包产到户被认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可以说承包两个字对改革开放的描述很形象。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不可能进行重要的所有权变更, 比如允许土地私有等。因此将使用权、经营权授予出去, 也就是承包成为了主要形式。
中央政府将财政承包给地方政府。以1988年北京为例, 是以1987年财政收入为基数, 收入增长 4% 以下的部分与中央对半分, 超过 4% 都归北京。
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大力兴办乡镇企业, 扩大税源。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 中央财政处于这样的状态已经使得改革无法继续进行。
1994年朱镕基总理带头, 与各省谈判, 推动分税制改革。改革最重要的税种是增值税, 之前这完全是地方税, 之后变成央地按比例分账。
在这个过程中, 遇到的阻力其实很大。有些时候我们以为中央做了决策, 地方就只有照办, 这是不对的。
从事后来看, 分税制改革的目的达成了, 但这只是博弈的结果, 其过程是复杂而且艰难的。
之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开始了土地财政。但是一开始, 城市土地的价值并不高, 直到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 单位停止福利分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限制农地转为建设用地, 农地必须通过地方政府征地才能变成建设用地
需求增加而城市政府垄断土地建设, 土地财政开始了。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很多房地产公司竞拍土地,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土地财政的收入, 其实不止于此。
我国地方政府与金融系统关系密切, 通过将土地资本化撬动了更多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
土地金融指的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取资金、或者将土地抵押从银行融资, 支持城镇化建设带来经济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使得土地的价值更高, 房地产企业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拍下土地, 用这些受益偿还之前的债务。
但是土地价格的增长总有尽头, 当增长放缓, 地方政府就面临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与风险
虽然地方政府面临债务风险, 但是总体水平不算特别高。根据计算, 中国政府债务总额占GPD八成不到, 美国的这一数字为107%, 日本为237%。
中国的政府债务主要为隐性债务, 表现为城投的债务。这些城投公司承诺的利率很高, 达到7%~8%, 而且被市场认为有政府背。
如此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自然受到青睐, 银行因此愿意购买这部分债务。
这样做其实变相导致了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的问题, 因此亟需改革。
我国仍然对地方债务进行了四项改革:
- 债务置换: 用部分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替换一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和城投债
- 推动融资平台转型, 破除政府对其进行的隐性担保
- 约束各类金融机构, 避免大量资金流入
- 问责官员, 对过度负债终身追责
可以说, 地方政府之所以债务扩张快, 是因为政府在经济建设中深入参与, 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而改革之道在于简政放权, 从生产投资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工业化中政府的角色
作者回应了对我国产业的两个常见批评:
- 政府补贴
- 重复建设
政府补贴通常被认为是违背市场经济的, 导致政府的投资效率低, 大家往往能够举出很多骗补的例子。
但是政府补贴有其存在的正面性, 后发工业国在进行产业升级时, 面临国外完整复杂工业体系, 没有补贴是不可能发展的。比如芯片行业, 如果没有补贴, 国内的企业很容易被成熟企业的倾销摧残。政府补贴总的来说有其正当性。
重复建设表现为地方政府看到好的产业一拥而上, 比如最初的光伏企业成功之后, 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始支持当地的光伏产业, 最后很多在竞争中破产。
但这其实不是问题。
市场经济中的投资者面对效益好的行业往往也会一拥而入, 重要的是要有竞争性的产业政策, 要让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地方政府往往不乐于当地企业破产, 反而注入资金, 这样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从我个人的了解来说, 我国企业在推出机制方面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业基金
基金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很多朋友自己也持有基金, 这些基金往往专注于某个产业的投资, 并且与持有者分享利益。但是政府的产业基金还有所不同, 其往往选择几个产业相关的资金进行投资, 而不是直接持有相关企业的股票。
这种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被成为母基金。
当然这时候的资金流向必须严格管控, 确保资本流向了新型产业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
结语
《置身事内》的上篇主要从微观机制层面讲解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可以非常明显得看出作者自身的倾向。
不空谈经济学理论, 而是介绍具体的产业发展细节。
很认同作者的一句话: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